首页 > 院务公开 > 院务公开

院务公开

院务公开
我所特邀中科院神经所孙强研究员开展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8-09-12

 

       8月29日,我所特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平台主任孙强研究员,为全所科研人员做了题为“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和应用”的报告,并分享了科研工作的体会。此次报告会也是建所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报告会由我所副所长王健主持,王健副所长首先介绍了孙强研究员的研究经历与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并就本次报告的学术价值以及对本所学风建设的指导意义做了简要介绍与说明。孙强研究员长期从事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研究,在著名杂志(PNAS 2008, Nature 2016, Cell Research 2016)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经过5年的攻关,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该项成果于2018年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在生物学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  
       会上,孙强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构建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是生命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开始,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殖与健康、脑功能和脑疾病研究领域具有其它模式动物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又面临着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长周期和低繁殖力等特点的巨大挑战。他还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科研成果,孙强研究员团队自2009年筹建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先后利用辅助生殖技术成功获得了国内首批“试管”食蟹猴;2016年《Nature》发表文章利用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技术,构建了类人自闭症的MeCP2转基因食蟹猴模型;2016年《Cell Research》发表文章建立食蟹猴精巢异种移植技术,将食蟹猴的性成熟时间缩短了一半;2017和2018年《Cell Research》发表文章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prrt2纯突变嵌合食蟹猴。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弯道超车”,于2018年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报告最后,孙强研究员与全所科研人员分享了自己的从业感悟,从博士期间去云南深山老林里扎根养猴子、观察猴子,到收获邀请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那里“领命”一刻的激动与压力,每一步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每一步都是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在慢慢积累、慢慢沉淀,并最终爆发。在所长蒲慕明院士的提议下,中科院神经所建立了基因编辑灵长类平台并任命孙强研究员为平台主任。平台建立之初,孙强研究员带领团队工作人员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开展了如孤独症恒河猴模型等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经过不断攻坚克难,将优质囊胚率从零逐步提高到了7%,又从7%提高到了29%。团队刘真博士经过反复操作与技术革新,练就了猴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硬本领,不到10秒可以完成一次卵母细胞去核操作,不到15秒完成一次体细胞注入操作,从而使核移植操作对卵细胞造成的损失最小,从技术上保证了核移植成功率。克隆需要的猴卵必须从母猴体内获取,而要让母猴排卵就必须按照母猴的月经周期注射促排卵药物。团队的兽医用尽各种办法和母猴们培养默契,练就了辨识猴脸的本事,他们认识猴房里的每一只猴子——数百只猴子,不用看号牌就知道谁是谁,他们只要打个招呼,母猴就会主动配合。
       最后,所长李元春对本次报告会做了总结,孙强研究员对知识的渴望、对科研学术的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每位科研人员。为了科研,他能耐得住寂寞坚持在云南的深山老林里潜心致研;为了科研,他坚定信心在学习探索中明确方向,最终走在了专业领域的世界最前沿。他对孙强团队的成功讲了三点体会:一是成功离不开科研人员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要喜爱选定的领域和学科;二是成功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坚持和自信,要看准方向、设定目标,坚持不改变;三是成功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广阔胸怀,要凝聚团队才能有大发展。李元春所长鼓励大家要坚定信念,“所谓成大事者,不过就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而已”,他希望科研人员要有强大自信,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共同营造我所良好的学术氛围。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 2017 沪ICP备09020136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78号 流量统计
Copyright © 2021上海生研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