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试管婴儿,“手捏泥塑”造人的第一步
发布时间:2011-06-30


        人类创造自身的过程,似乎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完的谜。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地后,是女娲用泥塑造了人类……。日常生活中,有些恩爱夫妻想要自己有个孩子,却偏偏事与愿违。这些夫妇真希望能手捏泥塑般地造出一个来。科学家经过一百余年的奋斗,已为这种“手捏泥塑”创造了条件,并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医学发展史上记载:1880年,有人因强烈的好奇心,进行兔子和豚鼠卵子的体外受精实验,不幸均以失败而告终。1932年,著名科学家赫胥黎撰写了一本名叫《勇敢的新世界》的科幻小说,详尽地描写了“试管婴儿”技术。许多科学家因受到该书的启发而投身到试管婴儿的研究中去。1959年美籍华裔科学家张明觉在美国划时代地成功完成了“试管兔子”实验。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露易•布朗(Louis Brown)在英国诞生了。这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和妇科医师史蒂帕托共同合作十年的结果。接着,苏联、原西德、瑞典、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1985年,我国台湾省成功地出生了第一个中国试管婴儿。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一个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的健康女婴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诞生了。  
        目前所谓的试管婴儿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整个妊娠过程全在试管或培养箱里进行,而只是把卵子和精子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和发育成胚泡这一过程移到体外进行,然后再人工地把胚泡送回到子宫腔里生长发育。因此,试管婴儿在医学上又称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了解了试管婴儿的实质,有人也许会说:那有什么了不起,比“手捏泥塑”地造出人来还差得远呢。确实,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并不像神话故事中那样轻松,那样容易解决。但就这么一点点进步,也是人类长期努力,千百万科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果。
        进行“体外授精”,先得要有成熟的卵子和合格的精子。卵子的采集就是个大问题。采早了,卵子尚未完全成熟,采迟了又有些老化,都不能受精。而且,医生又不能为采卵子而在妇女肚子上大剖一刀。幸好,生殖内分泌的发展,使人们能精确测定妇女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间接推算出卵子成熟时间。20世纪70年代,由于腹腔镜的发展,人们在妇女下腹部仅做2个穿刺点,即可进行卵子的采集工作。1980年代,在B型超声波显示仪指导下,经阴道穿刺取卵,可在门诊多次进行,避免了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增加了妊娠机会。现在已能在采集卵子前,给妇女用些药物,刺激一次有多个卵子成熟。一次采集也就可得到多个卵子,以免一次失败后再才采集的不便与麻烦。倘若采集的卵子尚未完全成熟,还可以在体外培育数至十几个小时,再进行授精,效果则更好。其次,单纯把成熟的卵子和精子放在一起并不能使精卵结合,因正常受精过程中,精子经过阴道和子宫时有一种“获能”过程,只有“获能”的精子才能与成熟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这个道理人们在1951年就知道了,直到1970年代才有一种人工制造的培养基,能帮助精子在体外获能,继而进行受精。
        受精卵在试管里培育到分裂成4-6个细胞(约受精后40-48小时)时,要及时移植到子宫腔中去。此时还要考虑母体子宫腔内环境是否适应胚泡的植入,即医学上所谓的胚泡发育与子宫内膜发育必须“同步”,否则就会使植入失败而前功尽弃。有的妇女采集卵子的那个月,因内分泌改变了影响子宫内膜发育,不利于胚泡植入。可以利用冷冻技术,将体外受精培养成胚泡后置于低温冰箱中储存,待下个月正常时再植入。即使植入失败,还有储存着的备用胚泡。
        尽管试管婴儿只是“手捏泥塑”造人的第一步,但这一步却迈得非常坚实,而且试管婴儿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以满足不孕夫妇的需要。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 2017 沪ICP备09020136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78号 流量统计
Copyright © 2021上海生研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